世紀采風
五、咸鴨蛋箱完成了野生高粱的易地生根試驗
我還搞了幾次“失敗”的試驗,不過,我覺得我沒有******“失敗”。常言“失敗乃成功之母”。每一次失敗,都為后來的成功積累了經(jīng)驗。在這之前還用塑罐搞過幾次試驗,都歸納為“試驗Ⅱ”。因為罐體太小,無法完成易地生根。原來以為“透明”,可以看清根和軸延體的生長變化,結(jié)果幾乎看不見。于是改用3個低、中、高的花盆對4種“高粱”(以后,無須特別指名,也把野生高粱視為“高粱”)的淺、中、深做試驗。出苗還可以,可是苗子纖細孱弱,東倒西歪,而且不斷死苗。挖開一看,原來是澆水太多了,使土壤透氣不良,產(chǎn)生爛根。
這時家里正好有兩個咸鴨蛋包裝箱,覺得它可能是比較理想的“試驗田”。比花盆的重量輕,使用面積大,還是個整體,移動也很方便。
前面的試驗,因為用土少,都是先裝干土,再加“適量”水,然后用自制的“播種器”按0;2;3.5cm播種。實際是就是讓種子在“泥”里種和出苗;而這次,對土壤做了“改良”。就是把土和水在地板上調(diào)和均勻,使其“墑情”達到適度,然后裝進育苗箱,***后播種。
供試品種6個:①周坡、②玉米、③小黑、④新灰、⑤老灰、⑥北黑。其中“黑”“灰”是指種皮的顏色。“老灰”和“新灰”是指“原3號”與其第二代。“小黑”不是一種品種,而是采集的株高小于40cm的袖珍苗和“微粱”的種子。這次沒有使用橙色種子。
試驗時間:2020.7.21.—9.01.歷時41天。
育苗箱:容積27×18×12cm。我把它的平面劃分6個“小區(qū)”。每小區(qū)種1種,播深:仍按0;2;3.5cm,各2粒,也就是兩次重復。
意想不到播種后幾天內(nèi),所有植株的軸延體,簡直像發(fā)了瘋,都超“長”發(fā)揮。無論淺、中、深的苗子都縱橫交錯,琳瑯滿目,使人看得眼花繚亂。這對今后的觀察很不利。
這次試驗差點毀了另搞。后來細想:我的試驗目的就是探討野生高粱是否有“易地生根”現(xiàn)象;軸延體越長,應該越容易發(fā)生易地生根。于是,臨時改變原來的計劃。為了便于觀察,10天后的31日進行了“疏苗”,即各“小區(qū)”按淺、中、深各留1棵,其余全部挖出。原來共35棵苗(有1粒未出苗),留下18棵。對挖出的苗子的軸延體進行了實測,誤差很小,留苗就按“播深+地上”計算。
這次試驗,在報告里有各種數(shù)據(jù)都列表統(tǒng)計。為了讓讀者直觀地看清什么是“軸延體”(有人稱“中胚軸”或“根莖”),我選了兩張照片作成拼圖(圖6的上、下)。
請看上圖那條橫躺著的“白線”,就是野生高粱的軸延體(7.30.第9天攝)。它在地下是向上長,出土后便平伸,約4-7天就完成伸展,然后折轉(zhuǎn)90°向上長。從轉(zhuǎn)折點開始,以上就是真正的“莖”,“莖的基部”才是“苗”的起點。無論高粱還是野高粱,它們的種子的外皮是“黑”或“白”(灰),軸延體都是白色,粗細約1mm。如果種皮是橙色,軸延體則是粉紅色。周坡是粉紅色。其余都是白色。
我原來對玉米的“結(jié)論”是軸延體短、粗、壯,不能“易地生根”。現(xiàn)在看來,它的軸延體也是“瘋長”,開始是直立的,很快就傾斜,“屁股”(莖基部)極力往下“坐”,直到莖基部接近地面。圖中玉米的軸延體為紅色(下圖8.5.第15天攝)。
看來,玉米和高粱盡管人類把它們馴化了幾千年,它們?nèi)匀弧氨拘噪y移”。這是一種“本能”。坦白地說,三年來我在公園里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野生高粱的軸延體裸露在地面,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試驗中,它們都生長的很自然,好像“駕輕就熟”,應該是正?,F(xiàn)象。
通過這次試驗,使我長了見識,歸納起來,主要有如下一些規(guī)律性的認識:
①試驗結(jié)果:所有高粱(29棵,不分“周坡”或“野生”)的軸延體:***長12.8cm;***短2.3cm,平均為6.81cm。玉米:***長7.0cm;***短2.8cm;平均4.28cm。
我***初懷疑軸延體都“曬”在“************”之下,是否會影響幼苗的生長?看來沒有影響,幾乎與地上地下無關。
②按軸延體平均值排列:周坡9.65;老灰7.5;北黑7.0; 小黑5.8; 新灰5.1cm。
③按苗高平均值排列:周坡39.5;北黑32.7;老灰27.0;新灰24.5;小黑21.2cm?!懊绺摺笔侵笍那o基部,到***長葉子的葉尖的長度。
④從上面的兩項排序看,不管軸延體在地上還是地下,總趨勢是軸延體越長,苗子越高。周坡******,小黑***差。周坡高于野生;而幾種野生差別不大,小黑墊底。
不過這次周坡表現(xiàn)比較突出,不等于它比其它野生都好,因為數(shù)量太少,有一定的偶然性。根據(jù)此前和此后的多次試驗,它與其它野生在發(fā)芽、幼苗期沒有本質(zhì)的區(qū)別?!靶『凇钡淖蚜P?,飽滿度差,發(fā)芽勢還可以,但生長勢弱,不具有遺傳性。
再跟試驗Ⅱ(軸延體不出土)比較:周坡的6棵,苗高平均20.3cm。試驗時間48天。
這次試驗(軸延體出土)不分品種,也取前6名,苗高平均34.3cm。試驗時間41天。
⑤通過比較可以明顯看出,軸延體不出土還不如出土。兩個試驗的季節(jié)不同,試驗Ⅱ是在秋季。這次是試驗Ⅲ,不過,夏季室內(nèi)有空調(diào),與秋季溫度差別不是很大。
⑥通過試驗充分證明,軸延體的長度對高粱、玉米幼苗的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再看兩項數(shù)據(jù):
⑦軸延體按播種深度比較:淺6.17;中7.64;深6.63cm。玉米是:淺2.9;中3.85;深6.1cm。從理論上講,應該是淺﹤中﹤深。因試驗個體少,有出入。
軸延體長度與出苗天數(shù)和出苗率的關系:2日出苗:6.87(9例);3日:7.26(9例);4日:5.64(7例);5日:8.33(3例);6日:2.3(1例)。2、3、4日出苗***多,共25株,占總株數(shù)(29)的86%。5日平均***長,8.33cm。在此次試驗中***晚出苗的1棵***短,2.3cm,它的發(fā)芽勢弱,應該屬于種子“先天不足”。從出苗天數(shù)看,大體是軸延體長則出苗天數(shù)多。
以往的試驗都無法看清軸延體的變化。這次才看得比較清楚(都有照片),其變化規(guī)律是:
⑨播種后(不是出苗),約5-7天內(nèi)完成軸延體伸長,但長出不定根則需要20天以上。1個月左右,近地處才變細、變黑,但距離“死亡”還很遠。此后逐漸“從后向前”慢慢變“黑”(“棕色”,是木質(zhì)化)。***后經(jīng)歷40多天,整個變得像一根鋼絲,變細,變硬,且有彈性。這時候,它下面連接的初生根(老根)逐漸死亡,才完成了歷史使命,***后脫離“莖基部”。
在這次試驗中,軸延體***長的“老灰淺播苗”(12.8 cm),疏苗時不慎把它的中部戳了一刀,后來從傷口處逐漸變色(棕色)、擴展,直到8月26日才死去,存活了36天,未能完成換根任務!但它的“犧牲”為我觀察研究軸延體的變化做出了貢獻。
⑩這次“易地生根”的18棵留苗(包括玉米),死了3棵,2棵未能生出******根,玉米1棵是“原地換根”,12棵全部長出了******根。******易地距離8cm,極個別形成“懸空寺”(莖基部未落地)。我認為是非常成功,基本完美!
以上總結(jié)出的10點,雖然不是“十全十美”,但對我來說就算是收獲多多,沒有白干!
據(jù)我已往的試驗,高粱、野高粱的軸延體長度基本為3cm左右,玉米小于3cm;后來還搞過幾次,***長是5cm。這次試驗后,我心里很忐忑,總覺得哪方面是否搞錯了。***近才仔細查閱了吉林品資所陳冰嬬等的論文《不同類型高粱中胚軸伸長特性的研究》,現(xiàn)在把該文中的試驗方法簡述如下:
他們采用了5種類型、84份高粱的種子作為試驗材料,試驗分為4步:①每份選取100粒(共8400粒)種子參加“催芽”,暗培養(yǎng)24小時,至露白;②預試(略)③從露白的種子中,每份用3個培養(yǎng)皿,各取15粒(3次重復,共45粒),在暗室里用培養(yǎng)箱恒溫、恒濕,無土(用濾紙),培養(yǎng)5天;④每個培養(yǎng)皿隨機取10棵苗子,剪下中胚軸。然后計算平均值(應該是算數(shù)平均值)。所有材料的中胚軸總平均值為6.5cm;其中一種地方品種(吉林農(nóng)科院的)的平均***長12.2cm。***短的是不育系和保持系(均為吉林農(nóng)科院的)各1種,都是1.8cm。
我的試驗方法是“沒有辦法的辦法”,實在太寒酸,太簡陋:周坡與玉米各取6粒種子,直接干種。4種野生各取20粒,濡濕,催芽至露白(冬天在暖氣柜里催芽,夏天用不著“催芽”),1日觀3次,每種選用6粒,及時播種。出苗時間從濡濕起算。軸延體(不包括玉米)總平均值為6.81cm,***長12.8cm??梢娢业妮S延體長度并不算太長,應該是合理的。他們的“******值”12.2cm,是30棵苗子的平均值,不是單株******值。我想,如果把我的種子用他們的設備與方法,在培養(yǎng)箱里無土、無阻力、恒溫、恒濕、暗培養(yǎng)5天(******“24小時暗培養(yǎng)”與“12小時明培養(yǎng)+12小時暗培養(yǎng)”做對照),其長度不知是更長還是更短?
我覺得我的方法雖然有些偶然,但******是真實的。過去在村里搞過幾次試驗,每次都是“天助我也”,有個偶然機遇便被我抓住了;這一次也應該是難得的“天助我也”吧?
我估計這個試驗無法“復制”,即使再做試驗,數(shù)據(jù)可能差距很大,但它所表現(xiàn)出的基本規(guī)律應該不會改變。我覺得能在“杖朝之年”用“土辦法”搞了這樣的試驗,不管專家們?nèi)绾慰捶ǎ易愿袧M意,覺得是一種樂趣,是一種享受,受益匪淺,樂在其中!不過可能自我陶醉而已!
六、野生高粱與三種栽培品種的對比試驗
如果把前面的一系列試驗都視為這次試驗的準備工作,是“十月懷胎”。那只有這個“試驗IV”才算是“一朝分娩”。目的就是要證明這些野生高粱是否我國北方某種高粱的野生祖本?我國是否高粱的原產(chǎn)地?因此,后面的試驗不再搞“淺、中、深”試驗,深度采用4cm(試驗①是3.5cm)。
為了敘述方便,還是分為4次:其中試驗②非常成功,已經(jīng)寫出實驗報告。很遺憾,由于電腦故障,數(shù)據(jù)沒有保存,只有照片。我現(xiàn)在把照片在電腦上放大,測量幾棵代表性的苗子的軸延體長度和其它苗子的平均高度,算是“造假”吧。為了讓讀者直觀地看懂這些試驗結(jié)果,這些試驗都主要用照片來說明。
(一)野生與晉中、周坡的對比試驗:
試驗時間:2020.9.20.—11.03.歷時44天。是找到晉中高粱后,還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稷山的黍。就用周坡來代替。數(shù)據(jù)在手機備忘錄里有詳細記錄。下面僅把出苗數(shù)、平均軸延長度和平均苗高列表如下:
表1野生與晉中、周坡對比試驗
從苗子大小看,因為晉中是主要栽培種,籽粒大,苗子長得高,而且一出土的葉子就比較寬,與周坡及野生顯著不同。野生與周坡苗高沒有顯著差別。而軸延體長度晉中***短。育苗箱的中間是晉中,兩邊是野生和周坡。
(二)野生與晉中、稷山、周坡春季試驗
試驗的時間是:2021.1.08.—2.20.歷時43天。是收到了稷山的黍種子后重新搞的。這次試驗非常成功,而且寫了實驗報告,但很遺憾,因為電腦故障,手機備忘錄里沒有記錄數(shù)據(jù)?,F(xiàn)在只能把照片附在下面。
從照片上可以看出:晉中和稷山的苗子高低不分伯仲,它們的***明顯差別就是地下的“根”——其實就是“軸延體”,比例約為1:2。
這次幸虧每種各選了******3株,限于篇幅,只截取了下半部分,圖中的橫線是“莖基線”,根上的“黑點”是殘種。由于搞苗土分離時,個別苗子的“殘種”被洗掉了,我用紅星標出其位置。
因為這12棵苗子的照片是用16開白紙做背景拍的,用電腦放大到原來尺寸,就可測量出每棵的軸延體長度。雖然它們是按苗高選擇的,但“軸延體”與“苗高”不是完全同比例的,應該是隨機抽樣調(diào)查,基本可以代表全體。平均“苗高”是把左邊的圖放大至野生的平均長度按其它3次的平均值22cm,其余3種按比例測量。需要說明一點,這個試驗***重要、***關鍵的數(shù)據(jù)是“軸延體長度”,“苗高”只是個參考。因此這些數(shù)據(jù)算是“虛擬數(shù)據(jù)”。
表2 野生與3種高粱的虛擬數(shù)據(jù)
(三)野生與晉中、稷山、周坡夏季的對比試驗
試驗時間:2021.4.13.—5.21.歷時38天。這次試驗手機備忘錄里有詳細記錄,按說上一次的試驗就很成功,但考慮到是反季節(jié),可能不如夏季效果好。然而情況卻不盡如人意。都種了10粒,但出苗很差,晉中與周坡各出苗8棵,稷山與野生只出苗6-5棵,而且野生的長勢也太差。不過,還是進行了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與計算。下面是數(shù)據(jù)比較:
表3 野生與晉中、稷山夏季試驗
這次試驗如果把野生剔除掉,其它3種的數(shù)據(jù)基本合理。我認為這次試驗不算很成功,因為我的試驗目的就是要用野生跟晉中、稷山來對比,看他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如何。周坡只是個“代用品”。世間任何事物不可能盡如人意,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,搞試驗也是如此。于是決定再搞一次。
(四)野生與晉中、稷山對比試驗
試驗時間:2021.4.18.—5.22.歷時34天。用了一個與咸鴨蛋箱相似的什么箱子。試驗結(jié)果,稷山的苗高顯得低了些,但這不是主要問題,只要軸延體正常就可以。因為軸延體的發(fā)育只需要幾天時間,苗子高矮屬于出苗后的管理不善所致,與遺傳無關。我每種高粱中各選5棵******的苗子,把它們的軸延體用紅色標識,讀者可以看到晉中的軸延體差不多只有野生的一半(實際是57.2%),是稷山的大約2/3(68.0%)。
表3 野生與晉中、稷山試驗對比
七、結(jié)論
下面再把四次試驗的軸延體和苗高綜合考評如下:試驗②用“虛擬數(shù)據(jù)”,結(jié)果如下表:
表5 試驗IV平均數(shù)據(jù)
從表中可以看出:晉中高粱的軸延體明顯比其它都短,其它都﹥3,而它﹤3。現(xiàn)在用它跟其它3種比較,所占百分比分別為:是稷山的68.5%;周坡的68.8%;野生的77.6%。苗高則為晉中﹥野生﹥周坡﹥稷山。
我說我對高粱的知識是從“0”開始。通過自己瞎摸,竟摸出個“胚軸延伸體”來;而猜想它可能是野生高粱的“遺傳密碼”。隨后又用“土”到不能再土的育苗家具,對三種栽培高粱品種和玉米做了一系列試驗。
上表的兩項平均值是算數(shù)平均值,我看到人家農(nóng)科工作者都采用“方差計算”,用方差計算估計對于我不是難題;不過,我覺得就幾個簡單數(shù)字,估計不需要那么復雜。它能否證明這么幾個問題:1.胚軸伸長值(“軸延體”“中胚軸”,“根莖”名稱不同而已)對禾本科須根系植的遺傳性是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;2.野生高粱與高粱是否有親緣關系;3.我國兩種高粱即密穗高粱與散穗高粱是否同源; 4.這種野生高粱與我們晉南俗稱黍的高粱是否親緣關系***近?
1.先說******個問題。我比較詳細地看了吉林品資所陳冰嬬等的那篇文章和山西農(nóng)科院品資所庾正平等的《高粱出苗能力的遺傳研究》的文章。陳等的文章開頭就引用了庾等的:高粱不同基因型之間在根莖長度、出苗日數(shù)和出苗率上均存在極顯著差異。陳冰嬬等的結(jié)論是:“高粱中胚軸的伸長特性是基因型與環(huán)境互相作用的結(jié)果,不同種質(zhì)類型、同一種質(zhì)類型的不同材料中胚軸長度不同,但能穩(wěn)定遺傳?!?/span>
我認為我跟這些專業(yè)高粱研究者雖然試驗目的不同、方法不同,但結(jié)論還是一致的,是殊途同歸。我認為:無論什么禾本科植物的胚軸伸長長度都具有一定的遺傳性。它對該植物的種子出苗率、出苗時間以及對幼苗的生長起到重要的作用。區(qū)別就在于他們是用人們已知的高粱品種進行雜交試驗;而我是從一種陌生的野生植物開始研究的。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是從“0”開始,有一個由“盲—知—深知”的過程——不過,現(xiàn)在尚處于“知”的階段。
2.我認為野生高粱與高粱在植物分類方面,應該屬于同“屬”,即“高粱屬”(我是外行,不知道是否有這么一種“屬”)。在所有野生植物中,只有這種植物***像高粱,因此,我把它叫做“野生高粱”,應該不是錯誤。
我對某些高粱專家,明明看到野生高粱與高粱高度相似,卻不愿承認它是“野生高粱”感到非常遺憾!他們對“野生高粱”懷有偏見,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不承認中國古代有高粱,認為中國的高粱只能從外國傳入。他們對我國考古專家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高粱,采取“鴕鳥政策”概不承認。因此,也就不愿意承認中國現(xiàn)代有野生高粱,即中國高粱的野生祖本。我希望這些專家能放下架子,到我國各地走一走,看一看,查一查,用他們掌握的高深的、精髓的、淵博的知識,利用他們******進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手段,對這種野生植物進行深刻地試驗、探索和研究。而我用土辦法、笨辦法搞得試驗只是拋磚引玉。
3.我在幾篇文章里都提出我國的高粱可能不同源。2018年初春我看到劉夙和衛(wèi)斯的文章,知道了我國學術界在高粱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,就決定參與這場爭議。先后寫了兩篇同名文章,******篇《對高粱及其原產(chǎn)地的爭議之我見》發(fā)表在稷山縣的《后稷文化》是年******期上。緊接著又寫了第二篇投給某期刊,未能發(fā)表,現(xiàn)在把第二篇的前面加上“再論”二字。那時,我連野生高粱的毛都沒有看見過,對于高粱也是幾十年都沒有接觸過。我在《再論》里就提出:“中國自古至今按穗型分有兩種高粱,可能不同源”。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,主要原因一是我是稷山人,從上高小起就知道“后稷教民稼穡”的故事,上初中看到汾南同學的饃饃里摻和著高粱面;再就是1954年到山東濰縣讀書一年,知道那里的群眾把我們稷山的“黍”叫做“稷子”,而那里廣泛種植的高產(chǎn)的“秫秫”。要說引進外國的高粱,只能是高產(chǎn)的秫秫,“稷子”應該是我國原產(chǎn)的高粱。
4.當我發(fā)現(xiàn)野生高粱后,更堅定了這種觀點。隨后在我的******篇正式發(fā)表的文章《對野生高粱的發(fā)現(xiàn)、觀察與源考》里寫道:“我國的散穗和密穗兩種高粱,究竟哪一種***古老?當然是前者。任何糧食作物的栽培過程,都是***早的產(chǎn)量低,然后逐漸提高的。只須看這種野高粱的脖子細長,穗子松散,就不難判斷出它與我們晉南的散穗高粱之間的親緣關系***近,而與密穗高粱較遠。至于密穗高粱是否我國農(nóng)民傳統(tǒng)種植的,我覺得這兩種高粱有可能不同源(但并非一定不同源)。只能說我們晉南的‘稻黍’(現(xiàn)在改為‘黍’)是這里的先民,在本土培育出的***古老的高粱;而那種密穗高粱,也可能是從散穗高粱中選出的變種。但由于它出現(xiàn)的較晚,也有可能是引進外國的,或者是中外雜交的?!?/span>
這段話是未對野生高粱做試驗前的推理。之后,運城市考古專家衛(wèi)斯在給朱鵬市長寫的推薦信中提出“如果鑒定結(jié)論確認他發(fā)現(xiàn)的“疑似野生高粱植物”與我國北方高粱某一品種有親緣性,其科研價值及意義將是破天荒的?!?/span>
現(xiàn)在通過兩年試驗(2019.6.11.—2021.5.22.),用簡陋的試驗工具,簡單的算數(shù)計算,進行了4次試驗,在相同的試驗條件下,求出晉中高粱(密穗)的軸延體長度小于3,而野生高粱、周坡高粱及稷山黍都大于3。我認為我的試驗是真實的。根據(jù)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******標準”,證明我的推理是正確的。希望我國權威科研單位就采用吉林品資所的試驗方法,由我提供種子,在相同的試驗條件下進行試驗鑒定,檢驗是否正確。不過,不需要數(shù)十天時間,只需10天足夠了。
2021年10月28日
監(jiān)制/梁斌 主編:李順利 、賀曉云
編輯:吳元庚、程 衛(wèi)
關注攜手
轉(zhuǎn)發(fā)支持
主管單位:山西世紀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
主辦單位:山西世紀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
支持單位:中央新影 《頌歌獻祖國》欄目組
聯(lián)系人:李順利
電話:0359-2577220、158-3529-7867
郵箱:1571126970@qq.com
地址:運城市空港北區(qū)